21 世纪最大的一个主题就是:效率。
当天就到的快递,20 分钟就到的外卖,10 分钟就能搞定的运动。
想要“更快成长,缩短周期”是所有企业奋斗的目标。而生活在这个大背景下的人每天要接受的信息更是数不胜数,导致脑中总是有着看似处理不完的事情,随之而来的焦虑等情绪更是笼罩了整个城市。
而今天,我们要讨论的不是如何提高效率,不是给你一个万能的完成目标 X 部曲。
我们要讨论一个看似违背社会潮流的话题,它并不能引导你快速完成自我提升,让你在短时间内学会一项技能,而是让你进行自我修炼、增强意识的锻炼:冥想。
冥想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处,从而得到身心平静的过程,最早来源于佛教与印度教的精神训练,道教也有“守一”、“心斋”、“坐忘”之类的冥想方法。
现在,冥想更多是用来缓解压力、放松的一个手段。人们通过打坐、重复曼德拉、做瑜伽,或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闭眼,专注在呼吸上来进行冥想。
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状态,通过时间的积累,能够给你的大脑进行大扫除,还给你一个平静的内心。
你可以把冥想想象成给大脑做运动。而这个运动并不是健身房里的那种肌肉练习,而是像瑜伽一样,舒展你的思维,增加你的韧性。
这样的的一个练习,反而能够帮助你更理性地分析、更好地专注,从而整体提升你的效率。
今天要介绍的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《冥冥之中》(Altered Traits)讨论了冥想给人带来的好处。它的作者是丹尼尔·戈尔曼(Danel Goleman) ,畅销书《情商》的作者,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,同时也是《时代》杂志的专栏作家。
另一位作者是理查德·戴维森(Richard J. Davidson),同为哈佛心理学博士,2006 年荣获《时代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100 大人物之一,并且是健康心智中心的创始人。
他们二人都是冥想者,联手研究冥想 20 多年。他们一路跟随过众多大师,并且在戴维森自创的实验室里进行科学实验。
这本书汇集他们这些年的调查结果,并从意识的根源——大脑,来揭露冥想对人的实质性改变。
1.什么是正念(mindfulness)
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,叫做正念(mindfulness),这个词被用在无数研究报告中,它与冥想也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那么,在冥想中,正念究竟是指什么?
Mindfulness 这个单词来自于巴利文(古印度的一种语言)当中的“sati”一词。除了正念以外,也可以理解为:注意力、觉悟、保持力,甚至洞察力。
大部分冥想将正念解释为“意识到你的思想在游走,把它引导回你的焦点”。其实,这个过程与“专注”非常相似。
在冥想的时候,你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引导语:“当你发现你的思绪开始飘走时,轻轻地把它带回原地,重新开始。”
正念的另一个解释是:一种漂浮的、悬置的意识。它会“视见”(静观)我们过往的事情,但是不会对这些事情产生审判和情感纠葛。
冥想就像你正站在马路边,而你的思绪就像来往的车流。你会看到车来车往,但是你不会坐上任何一辆车,只是默默地站在路旁,静静地、不带情绪地看着它们。
也就是说,冥想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直观自己的思想,不被情绪所左右,能够更心平气和、沉下气,最终进入专注状态。
2.忙碌的大脑
我们通常认为,活跃的大脑,要比静态的大脑占用的脑空间更多。其实不是。
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家马库斯·里奇(Marcus Raichle)发现,大脑专注于某一件事时,大脑当中的许多部分其实会处于静止状态,只有几个部分处于活跃状态。
反而是在大脑无所事事的时候,各个部位的脑神经都活跃了起来,他将这个称为大脑的“自动模式”(default mode)。
里奇发现,当我们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时候,为了达到高效,大脑会关闭自动模式,只让与任务相关的脑神经活跃。在没有任务时,自动模式则会重新开启。
可是,大脑明明什么都没有在做,它为什么会这么活跃?
当科学家们问那些“什么都没有做”的人他们在想什么的时候,他们发现,这些人并不是真的“什么都没有想”。反而,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,想什么的都有。
“我现在在干什么?”
“我明天要和谁吃饭来着?”
“上次考试我怎么就发挥失常了呢?”
当我们的注意力没有被事物所吸引的时候,我们会对自我进行扫描。纷繁的思绪会飘飘荡荡,最后汇聚在同一个根源上:烦恼。
这也就解释了:为什么哈佛实验员让上千位志愿者,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汇报他们当时的心情的时候,那些汇报自己有负面心情的人,基本上都没有专注在手头的事情上。也就说,他们的大脑正处于自动模式。
实验员们总结说:“四处游荡的思想都是不开心的思想”。
如果朋友成天跟你抱怨,说自己最近很不开心,你可以怼 TA 一句:“你那不叫抑郁,你那是闲的”。
人们害怕“闲的”,害怕开启“自动模式”,所以会用各种方法填满 TA 的思维,比方说刷手机,这是一种短暂的逃避,只要不看手机,就会更加焦虑,控制不了自己的意识。
而冥想的重要功能之一,就是让我们更好控制我们的意识,让我们在自动模式里,也能从焦虑中跳出来,不被它们牵着鼻子走。
冥想可以让你拥有一个平静的大脑。
3.一颗不被打扰的心:冥想让你的心不再敏感
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专注的重要原因,就是静不下来。我们首先要明白,怎样才能减少各种(内外)因素对我们的干扰。
杏仁核是大脑的“恐惧中心”。它第一个接收到外界信息,并立即开始搜索潜在的危险源。如果它找到了,就会马上启动大脑中“战斗还是逃跑”(fight or flight)的反应。
因为杏仁核受到刺激,它的应激反应非常敏感,所以它与专注和情绪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。为了更好地找到危险源,杏仁核会将我们的注意力与我们焦虑的事情绑起来,逼着我们不停地寻找解决的策略。
而对长期冥想者来说,焦虑和痛苦更像是一种可以自然流淌无碍的状态。当杏仁核受到刺激的时候,他们的感知系统并不会迅速做出应激反应。
有一个实验,展现的是“冥想如何改变了我们对痛觉的感知”。实验人员先测量了普通人对烫伤疼痛的忍耐力,然后又找来了一批禅修者。他们发现,禅修者能比普通人多承受 2 摄氏度的热度。
这好像看起来没什么,但是热度所带来的痛觉,就算温度只是提升了一点点,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会有非常强烈的反应。
冥想不仅会提高人在身体上的疼痛忍耐力,也能够帮助人更好地面对思想中所产生的痛苦。
作者找来了一群平均冥想了 9000 小时的内观禅修者,给他们看正在经历着痛苦的人的照片,比如:被大火烧过的人,饿得只剩骨头的人。
一般人看到这些照片会引起杏仁核强烈的反应:难过、同情、愤怒等。
而作者发现,这些禅修者杏仁核的活动非常少。这是怎么做到的?
原来,这些禅修者的前额皮质(控制反应力)与杏仁核的连接更强——这个连接越强,情绪影响人的强度就更低。
不被情绪控制并不代表我们会变得更加冷血。而是说,我们不会做出情绪化的决定。
就像站在马路边看来来往往的车流一样,冥想能够让你在思考的时候,不登上情绪的列车,而是站在圈外,从整体来评估当下的事情。
当你的大脑不再被繁琐的杂事所困扰,你就能自然而然地静下来,专注也会变得更加容易。
4.培养你的专注力
冥想的一个重要目标是:把注意力专注在某一件事上,比如呼吸。
在一个大学生参与的实验中,参与者需要在 10 分钟内把专注力放在他们的呼吸上。他们只需要经过 3 个 10 分钟的练习,就能大大提升他们在其他测试中集中注意力的程度。
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研究员发现,如果参与者完成了总共 6 个小时的正念呼吸练习之后,他们比没有做练习的人,正念和注意力都要强。
更厉害的是,那些参与了练习的大学生,GRE(研究生考试)的成绩比之前提升了 16%!
不过这也不奇怪,这些学生通过冥想,能够更加专注在复习上,所以自然能拿到更高的分数。
当你的思绪不再被情绪所控制,当你能够成功地“屏蔽”噪音,作者说,你就能进入超级意识(meta-awareness)。
5.终极的冥想:超级意识
当我们进入超级意识状态时,我们专注在什么东西上已经不重要了,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意识到意识本身。
当我们看到事物的时候,意识会深藏不露,我们只是“意识到这件事”;而超级意识能够将意识带到我们眼前,我“意识到我意识到了这件事”——这样能够让我们做到:只对意识产生评判,而非情绪。
打个比方。当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,经常会沉浸在此起彼伏的剧情中,达到“忘我”的状态。这就是第一步:意识到这件事。
而如果你能够从电影引人入胜的高潮中跳出来,意识到你此刻坐在电影院里,而故事只是呈现在荧屏上的图像时,你就达到了超级意识:意识到你意识到了看电影这件事。
就像哲学家山姆·哈里斯(Sam Harris)所说过的,“我意识到的难过并非难过,我意识到的恐惧并非恐惧——可是如果我迷失在思绪里,我就会像他人一样困惑。”
意识到你所意识到的事情,可以让你不被它连带的任何情绪绑架,拥有一个专注而从容、灵活自如的大脑——冥想要做到的就是这一点。
想要入门冥想练习的读者可以点击(冥想,乔布斯、施瓦辛格、科比都会做的同一件事)翻阅我们之前关于冥想的文章。